在俄罗斯和西方的博弈下,阿拉伯之春在叙利亚演变成漫长而又残酷的内战。在没有外力的直接干预下,阿萨德政权在其拥护者坚定的支持下,也成为唯一一个硕果仅存的前“之春”领导人。

  然而,突然之间,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角力平衡大有被打破之势,美、英、法联手敲响战鼓,对叙利亚的武力打击似乎箭在弦上。

  内战两年半,巴沙尔缘何能撑到现在?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磨刀霍霍,是否会成为叙战局的转折点?博联社总裁、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再次为我们解答叙战场的“台前幕后”。

  马晓霖认为,和两年前战争爆发之初相比,叙双方军力和战场形势上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甚至没有缩小原来的差距。“目前反对派的力量依然处于弱势,毕竟政府军有40万人,叙反对派很难形成规模性的进攻,威胁不到现有政权的根基。从战场形势来说,经过两年多的较量,反对派实际上连长期控制一个城镇的能力都没有,至今很难像利比亚反对派控制班加西一样,形成一个大面积挑战政府的根据地。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无论反对派在这两年兵力有无扩充,它依然没有形成一股合力。”

  马晓霖分析,没有形成合力的主要原因是反对派鱼龙混杂,有本地和境外“基地”组织等等的构成,而这一复杂构成导致各方的诉求动机、背后的支持力量、与政府对决的方式方法,甚至包括对战争法的理解,对人权、道德标准的理解都不一样。“我们时常会看到关于反对派的负面新闻,有生吃人心的极端的丑陋的表现,有对被俘人员野蛮的杀戮手段,而这些行为都是不符合西方的人权、现代战争法的标准的。”

  不过,马晓霖表示,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变化,但反对派的层面已发生分化:很多原来狂热的自由军的拥护者,现在已经脱离了反对派的力量,因为他们感到反对政府的这些所谓“民权、民主”斗争已经完全变味了。而在政府层面,至今已经没有太多的高官、将领叛逃,说明政府在经过最初半年的一系列慌乱之后,特别是在中俄连续三次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草案以后,叙利亚政府、军队和精英阶层,有了巨大的信心,变得更加团结了,甚至统治变得比以前更稳定了。

  此外,马晓霖指出,叙利亚战场上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以色列和黎巴嫩变成新的玩家参与进来。

  “近一年来,以色列多次试图通过地面轰炸,有限的报复行动,铲除叙利亚境内对以色列可以构成眼前或长期威胁的因素。前段时间以色列轰炸叙境内的化学实验室,实际上是担心叙利亚政府军控制的化学武器和原料流失到等极端力量手里。”

  马晓霖说,另一方面叙利亚政府最近频繁取得战场层面的胜利,阶段性地取得占据上风,很大一个原因是黎巴嫩民兵进入叙利亚境内,帮助政府军打击叙反对派。

  “黎巴嫩的作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2006年与以色列的长达一个月的战争中,没让以色列得到任何的便宜。连以色列都很害怕黎巴嫩,所以黎巴嫩的加盟,特别是他们熟悉山地游击战的方式,使得没有经验的反对派武装,根本不是对手。”

  马晓霖还指出,在国际层面最近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支持叙争夺的双方都加大了对叙重武器的投放;欧盟解除了对叙利亚的武器禁运,公开地向叙反对派提供武器;俄罗斯向叙利亚政府提供S300防空导弹,实际上是威胁潜在的北约、美国可能设立禁飞区。“这不仅仅是输送导弹,更是向叙利亚输送巨大信心,是对叙利亚的一种军事上的安全承诺。”